此次衛生部列入新資源食品的人參特指人工種植人參,不包括市場上眾多所謂“野生”人參。實際上,早在西晉時期,我國就開始種植人參,距今有1600多年歷史。目前,吉林省的長白山區是世界最大的人參產區,人參栽培總面積近幾年穩定在3500萬平方米左右,年產成品人參4000噸左右,出口量占世界市場份額的六成。
有人會疑惑:如今都倡導純天然,為何人工參被列入新資源食品呢?專家表示,大家對野山參和人工參的認識一直都有誤區。從功效說,目前人工種植的技術已可以保證讓人參中的抗癌活性等有效功能因子最大化,認為野生人參價值高于人工種植參的看法并不準確。強調人工參才可入食,主要是因為人工人參可更好掌控性能、把握來源,在作為食物的安全性上,野生參要次于人工種植人參。
新規出臺,對人參產業是重大利好。消息稱,人參入食消息發布后,吉林省人參價格大漲。一年前每公斤才200元的人參,如今已漲到每公斤400元。被稱為“中國人參之鄉”的吉林撫松縣,目前已確定25戶試點企業,對人參的深加工、人參食品新產品進行研發,目前已上報人參餅干、人參飲料等140個人參食品品種。
原本神乎其神的人參,就此走下神壇,接受市場檢驗。
人參食品安全嗎?
盡管民間一直將人參以泡酒、煮粥、煲湯等形式食用,但官方卻謹慎許多。上世紀60年代,在醫院開人參必須要經過主任醫師親自開處方才能拿到人參,原因在于人參這味藥,藥效非常大,老百姓根本無法自己把握藥量。2002年,衛生部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人參被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中,被局限于藥品和保健品范圍,凡是以人參為原料的制品不能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
國內外學者都非常重視人參的安全問題,長期以來的研究結果證明科學服用人參是安全的。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家早已把人參作為食品應用。2009年,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第32屆大會審議通過了《人參食品》國際標準,規定人工種植人參可用于食品。
2012年,衛生部會同農業部、食品藥品監管局、中醫藥局等部門組織多學科專家開展了人工種植人參的相關論證工作,組織醫學、中藥、農業、食品等方面專家對人工種植人參的安全性、活性及營養成分、不適宜人群等方面進行審核,認為健康人群按照食用限量食用人工種植人參是安全的。因此,批準人參作為新資源食品。
專家介紹,我國食用人參的歷史悠久,使用方法也很多,可以直接服用,可以單方服用,也可以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但不論哪種方法,都要掌握一個原則:科學服用。作為食品或保健食品應用,最為安全有效的服用量為成人每天服用人參不超過3克,鮮人參不超過10克,且堅持周期性長期服用效果最佳。但也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服用一段時間后,出現口干舌燥等現象,可暫停2-7天后,再繼續服用。